人民網莆田11月15日電 (林盈、謝星宇)壺山八閩蒼翠,蘭水一泓漣漪,這是文獻名邦福建莆田廣為人知的自然風貌。“蘭水”指的就是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在木蘭溪距入???6公里處,有一座200多米長、形如鋼琴的攔河壩,名為“木蘭陂”。這座世界級的古代水利工程曾讓莆田城更名新生。
14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福建省委網信辦、山西省委網信辦、內蒙古自治區(qū)黨委網信辦、海南省委網信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網信辦和中國新聞網共同主辦的“江山如畫”網上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一行來到木蘭陂開展實地調研,了解木蘭陂水利工程的修筑故事。
發(fā)端于戴云山脈的群山萬壑之中,聚三百六十六澗水,木蘭溪一路向東,奔涌入海,沖積所成的土地便成了興化平原。起初,這塊從海里“浮”出的土地鹽堿遍布,因海水倒灌,河流兩岸“只生蒲草,不長禾苗”。文獻記載“原處處斥鹵,稻苗不長,惟蒲生焉,因以蒲名邑”,“蒲田”之名由此而來。
蒲田所在,本非沃土。變水害為水利,成了當地百姓共同的心愿。從泥沼鹽堿到魚米之鄉(xiāng),圍墾后的鹽堿地,要變成可耕種的土地,首先就要興修水利,擋住倒灌的海水,再建塘引水灌溉,慢慢改善土質,擴大種植。于是,“馴服”木蘭溪成了一項長久的功課,其中最成功的當屬木蘭陂。
木蘭溪流域屬沿海淤泥地質,在這里修壩如在“豆腐”上筑堤。時至今日,在沖積平原軟基地帶建造攔河大壩還是世界性的難題,因此,木蘭陂的修建仍被視為是水利工程的一個奇跡。木蘭溪奔流入海,入海口本就海潮洶涌,遇臺風、天文大潮等來襲時,普通堤壩難以招架。在古時,治水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木蘭陂經歷了三次艱難修建。
據史料記載,1064年,長樂女子錢四娘散盡家財,攜10萬緡巨款,在木蘭溪將軍巖前攔溪筑陂。但因選址不當,功成之時被山洪沖垮,三年之功付諸流水,錢四娘悲憤之下投水殉陂。1068年,錢四娘的同鄉(xiāng)進士林從世在莆田游歷時聽到了錢四娘的故事,大受感動,攜帶10萬緡錢來莆筑陂。但又因港窄潮急,大壩在即將落成時被洶涌的海潮沖毀。
這兩次修陂的失敗沒有阻擋興化百姓筑堤修壩的步伐。適逢王安石在全國推行農田水利變法,1075年,福州侯官人李宏攜資7萬緡奉旨修陂,并得到精通水利的鼓山僧人馮智日的幫助。
在重新勘定了地貌、水文等情況后,先人們選定了最終的陂址。此處兩山夾峙,溪寬流緩,下游海潮奔涌到此,力量削減。木蘭陂最為人所熟知的攔河壩修筑于此。
當時,李宏率民眾用大塊體花崗巖條石砌筑石柱32間,石柱犬牙交錯,互相鉤鎖。筑陂后期,開銷極大,當地十四家大戶還捐錢70萬緡,出錢出力,協助通過陂首樞紐工程和渠系工程兩線發(fā)力,最終耗時8年,建成了木蘭陂。
木蘭陂建成后,木蘭溪水通過南北渠,灌溉南北洋平原16萬畝良田,蓄水3100萬立方米。糧食的連年增收奠定了“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物質基礎,原先“只長蒲草,不長禾苗”的“蒲田”成了如今的莆田。
也正是自北宋起,百姓有條件去追求漁樵耕讀的生活,莆田科舉人數出現激增。宋代每42名進士中,就有1名莆仙人。歷史上,莆田出了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輔。
此外,木蘭陂還促進了莆田主要內河航道與外運航道舟運網絡的形成,解決了莆田人民生活、勞動、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貿易等方面的交通運輸困難。
悠悠歲月,千年已過,木蘭陂經歷數次修繕,至今仍發(fā)揮著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擋潮、水運的綜合功能,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曾經長滿蒲草的入??谄皆蔀轸~米之鄉(xiāng),枇杷、荔枝、龍眼、文旦柚等四時佳果豐盈著百姓的生活。
2014年,修建于北宋的木蘭溪上的攔河壩——木蘭陂入選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與都江堰并稱“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文明雙璧”。今年9月,莆田市獲批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木蘭陂正是文物保護和利用的典范。
行走在屹立千年的木蘭陂上,宋代花崗巖斑駁的紋路依稀可觸。陂下沖積的小洲仍固執(zhí)長著一人多高的蒲草,但海潮水患之苦已不再威脅莆仙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千年木蘭陂靜靜見證了這方土地從“蒲田”到“莆田”的新生,承載著莆仙人民的酸甜苦辣、離合悲歡,促成了莆仙文化的千秋華章。
北疆新聞:內蒙古自治區(qū)重點新聞網站(客戶端),內蒙古出版集團新華報業(yè)中心旗下國家互聯網新聞信息采編發(fā)布服務一類資質網站(客戶端)。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