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小滿剛過,正是南方水稻開始插秧的季節(jié),我們卻驚聞袁隆平先生去世的噩耗。這一刻,草原兒女亦難掩傷痛。在過去的3年間,袁隆平與內蒙古結下“一米之緣”,讓鹽堿地上也長出高產水稻。
其實,在北方種植水稻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民國時期,后套地區(qū)就已引種水稻,亦有有識之士在包頭敢為人先。一粒小小的水稻,蘊含著改變世界的力量,也記載著地方農業(yè)發(fā)展的歷史。
盡管注疏家對早期文獻所見“五谷”“五種”的具體所指存在歧見,但“稻”是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類則毋庸置疑?!吨芏Y·夏官·職方》:“河南曰豫州……其谷宜五種?!编嵭ⅲ骸拔宸N,黍、稷、菽、麥、稻?!薄冻o·大招》:“五谷六仞,設菰粱只?!蓖跻葑?“五谷,稻、稷、麥、豆、麻也?!薄吨芏Y》(又名《周官》)詳細敘述了周代官制的職掌和組織,成書時間不晚于戰(zhàn)國。
在人們的傳統(tǒng)印象中,需要充沛水源滋潤的水稻種植與大漠、戈壁廣布的西北干旱區(qū)似乎完全搭不上關系,但實際并非如此。
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水稻的起源地,水稻以這里為起點向外擴展,并在大約距今4000-5000年左右,推進到黃河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qū)。夏商周時期,栽培區(qū)域進一步擴大,向長江上游、云貴、黃河以北推進,基本上形成了中國古代水稻分布的大格局。
大禹時期,我國就已開始在北方推廣水稻。大禹治水的區(qū)域,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史記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fā)水稻種子,種在水田里)。這說明,從那時,水稻就已開始在北方推廣。
陜西省漢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閘門、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
東漢時期,天文學家、文學家張衡的祖父很受光武帝劉秀的器重,擔任郎中后多次被提拔。公元38年,張堪隨驃騎將軍杜茂大破匈奴軍后被任命為漁陽郡(今北京一帶)太守。在任時期,命人帶領百姓進行耕種,開稻田8000頃,開創(chuàng)了中國北方地區(qū)大規(guī)模種植水稻的歷史,使郡內百姓殷實富足。
張堪擔任太守八年,得到人民的擁護,漁陽人民編歌頌揚他以表愛戴:“桑無附枝,麥穗兩歧。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隋書》《新唐書》都有記載,稱龜茲國土多稻麥,《宋史》也記載龜茲產米。至清代,水稻種植則全面擴大到天山北路地區(qū)。在清朝治理下,“伊犁平川之地,中間綿亙數(shù)百,土脈沃腴,引水灌溉,挪移墾種,旱澇無虞”。軍隊與戶民開墾屯田、興修水利,使得某些地區(qū)逐漸適于水稻生產。
清末民初,隨著放墾政策的放開,后套地區(qū)引進試種多種農作物,水稻亦在其中。《五原廳志稿》就記載:“玉茭子,一名稻黍,又名珍珠米”。1939年,臨河縣還成立了農業(yè)技術改進所,最初的稻種是由綏遠省農業(yè)改進所的張立范從寧夏引進的。引進后,長勢較好,產量較高。平均畝產一石五斗(450斤),是當時種植最多的糧食作物。1941年,張立范等在河套豐濟渠口協(xié)和鄉(xiāng)試種水稻200畝,畝產稻谷二石(600斤)。1942年推廣到900多畝,畝產稻谷3石(900斤)。與此同時,還在狼山、份子地做試驗,張立范親自和稻農下種,試種成功后,進一步擴大試種范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國時期,水稻也被引入包頭種植。被稱為“鄉(xiāng)村實驗先驅”的段繩武,在包頭購荒地數(shù)十畝,作為試驗田試種水稻并獲得成功,打破了綏西不產米的說法,得到了國民黨綏遠省政府的嘉獎,并在1933年的第四屆綏遠省農產比賽上獲得最優(yōu)獎。
然而,隨著水稻的種植和推廣,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凸顯出來,水稻種植需要的土壤酸堿度應接近中性,耗水量大,而后套地區(qū)干旱,蒸發(fā)量遠遠大于降水量,造成周邊大面積耕地鹽堿化,從總體上說,使農業(yè)生產得不償失,因此慢慢減少種植。
袁隆平先生曾表示,用稻作改良技術改造鹽堿地和灘涂,可為我國增加1億畝良田,每年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相當于多養(yǎng)活8000萬人口,因此,我國近年來正在大力推廣海水稻的種植。到了現(xiàn)代,包頭人也始終在嘗試在鹽堿地上種植水稻。2016年,土右旗農牧業(yè)局曾組織鎮(zhèn)村兩級與內蒙古蒙土鹽堿地治理有限公司簽訂鹽堿地改良種植水稻協(xié)議,當年就試種成功。2018年,包頭市南星現(xiàn)代農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東壩合作示范種植基地流轉東河區(qū)沙爾沁鎮(zhèn)東壩村農民土地2000余畝,開始實驗推廣海水稻在包頭的種植。去年,東河區(qū)沙爾沁鎮(zhèn)什大股村也引進了現(xiàn)代都市農業(yè)綜合體項目,邊種稻邊養(yǎng)蟹。同年,在九原區(qū)土黑麻淖村,北方稀土利用土壤改良劑改良這里的鹽堿地,成功試種了2000畝水稻。慢慢地,水稻種植正在包頭形成“燎原之勢”。
現(xiàn)在,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的人把水稻作為主食,中國人讓它從一顆野草嬗變成寶貴的水稻,歷經心幾千年后,袁隆平先生又讓水稻給了世界更多的驚喜,相信后人能繼承他的遺志,實現(xiàn)“禾下乘涼”的夢想。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包頭能成為又一個塞上“魚米之鄉(xiāng)”。
(尤允慶整理,參考文獻:《民國時期后套地區(qū)農作物的引進》《古代中國北方糧食種植的歷史變遷》《一碗米飯里的歷史:水稻——中國獻給世界的瑰寶》)
北疆新聞版權與免責聲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來源:北疆新聞”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版權均屬北疆新聞所有,轉載時必須注明“來源:北疆新聞”,并附上原文鏈接。
二、凡來源非北疆新聞的新聞(作品)只代表本網傳播該消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見網后30日內進行,聯(lián)系郵箱:bjwmaster@163.com。
版權聲明:北疆新聞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本站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48148811蒙ICP備16001043號-1
Copyright © 2016- 北疆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5120200009-1蒙公網安備:15010502001245